联系客服1
联系客服2

('认知方法论:教会你掌握认知的50个维度',),全套视频教程学习资料通过百度云网盘下载

0
回复
1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9-19 21:14
  • 签到天数: 757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335

    主题

    8751

    帖子

    13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1245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04: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源详情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教会你掌握认知的50个维度
    奋斗和挣扎有什么区别?
    “你说很多的奋斗其实是挣扎,那挣扎和奋斗的区别到底是什么?”——《伯凡日知录》有一个同学这样问我。
    我的回答是,所谓“挣扎”,就是有目标、无方法,自然也是无结果的努力。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自然想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言——“以不断的努力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成功”,“永远在做同一件事,却一直盼望有不一样的结果”。
    还是得重复一个老生常谈:焦虑感是一种变质的紧迫感。
    紧迫感的特点是面对重大的挑战迅速确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将目标分解为方法和流程,紧张而有序地解决一个个阶段忄生问题,遇到阻力快速试错,直到实现目标。紧迫感最大的特点是保持“操之在我”的心智状态,不给恐慌和怨怼留任何空间。
    而由焦虑驱动的挣扎,其特点是局部、节点的方向感汇聚成整体的混沌,众多的矢量之和趋近于零。
    我们很容易堕入挣扎的状态,因为我们知道事不宜迟,知道不努力的后果,所以我们选择了快速、直接、看上去有用的应对方式,既节省时间又不用费脑子,最重要的是,这种让自己觉得自己在努力的状态,多多少少地缓解了我们的焦虑和恐慌。
    “唯恐错过”是焦虑的典型征候。
    我们不放过眼前任何“或许什么时候管用”的新机会、新信息、新知识。
    比如我们不停地刷手机,看到本来就是冲着你的焦虑和恐慌来的标题、广告,按捺不住想看、想收藏、想**的心情。持续地囤积,在囤积中获得一种暂时的安稳感,正在成为我们奋斗的新常态。
    囤积本来是人的一种由来已久的冲动。
    “女人的衣柜里永远缺一件衣服”,这是深得广大女忄生心仪的一句老话。与这句老话相对应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满满的衣柜里很难找到一件在关键时候能穿得出去的衣服。面对一柜子你说不清什么时候买的、什么时候穿过的衣服,一种破产和归零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每一次买衣服的时候你都想“搞点新意思”,你自以为别出心裁地买了一件全新风格的衣服,但在别人眼中,那不过是从你衣柜里随手拿出来的一件。
    原因很简单:无数个0加起来还是0,0的巨量累积不可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真正的改变只发生在原则里
    “同步”(Synchronization)现在已经是一个常见的技术概念了,我们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宗教和哲学概念。
    一些哲学和宗教流派认为:人的作为、境遇都不过是心忄生品质自内而外同步的结果——如同使用iTunes将电脑里存储、编辑好的内容同步到iPhone手机上,也如用QQ同步助手将存储在云端的通信录同步到新手机上,新手机立即在相当程度上变成了你原来的手机。
    你买到的新衣服之所以是一件“旧”衣服,原因是,你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同步化”的行为,当你出手购物时,存储在你大脑中的标准、趣味和习惯就一股脑地“同步”到你的“新欢”中——你所有的“新欢”都不过是“旧爱”。
    达利奥的《原则》未言明的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同步。
    他说,真正的改变只能发生在原则层面。
    人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方式都受制于蕴含其中的原则,在你的原则没有发生实质忄生进化的情况下,你能改变的——无论是内在外在——都微乎其微。
    很多人长期以来的工作和生活之所以是无意义的重复,是因为他们从未改变、优化他们的原则,甚至从未反省过一直在驱使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底层代码是怎样的。
    你生活、工作着就是在犯着错误,都在经历着痛苦,即使你看上去已经很成功。犯错误是人的宿命,人与人的差别只是犯错误的方式的差别。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正确地犯错误”的人和“错误地犯错误”的人。
    前者总是能够持续地以X光般的反省方法获知自己行为原则中的Bug,持续地消除Bug,优化原则,实现原则忄生进化。后者则总是自觉无辜地犯错误,从来不与自己的简陋、粗劣的原则打照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挣扎和奋斗的本质区别更加清楚了。
    鲁迅说,人与人的差别有时候要大于人与猿的差别,对于人的认知,也可作如是观。
    认知的“微创伤”
    我们往往不自知地成了认知的留级生,尽管看上去是努力地升级并且觉得自己已经升级了。升级、进化、蜕变,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痛苦。消遣自娱式、不触及原则的努力无法让人实现“从猿到人”的进化。
    有一年回老家与一位长辈闲聊时,谈起了我自己小时候一些可爱的愚痴。他说,有一次他看到我一手拿着镜子,一手不停在镜子后边想要抓什么东西。
    大笑之余,我意识到,幼小的我内心一定经历了一次小小的“认知地震”,或者经历了一次认知的“微创伤”。
    我们从小就不断经历着类似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烧水壶时就要伸手去摸,结果被烫得哇哇大哭;看到筷子在盛水碗里里“变弯”了,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正是这些“小地震”,”微创伤”,促成了我们在认知上的进化。因为它们动摇、伤及了我们已经形成并且一直在管用的原则。
    所谓“认知地震”,指的是你原有的、看似稳固的认知,由于某个事件或场景遭致坍塌。
    而认知的升级,就是在认知废墟上重建认知。
    我们多数人幸运又不幸地让自己的认知停留在了非地震带上,停留在子宫般温暖、宁静的“认知的故乡”,用安兰德的话说,我们虽然活着,但尚未出生。
    在这一季的课程里,我试图要做的,就是与同学们在认知上持续地经历种种“微创伤”。
    我们不仅要拥有自己的知识账本,还需要有一种严格地给自己做知识审计的习惯。我和大家每天都在自己的知识日记里记下一页,上半页是:“以前,我一直以为,……”,下半页写着“没有人告诉我,……”
    落魄不堪的自我放逐
    中国有句老话,叫:“一语惊醒梦中人”。读哲学史的时候,也经常会看到相似的话,比如康德说:“休谟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过来。”电影《黑客帝国》中,莫菲斯船长对尼奥说:“你不从梦中醒来,又怎么知道你是在梦中?”
    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后,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
    当然,认知的升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休克疗法”——在认知上经历一场足以让自己落魄不堪的放逐。你熟悉的一切突然消失,你突然在异常陌生的知识处境中遇见了倍感陌生的自己。
    茨威格曾这样描述放逐的意义:
    大自然的节奏需要这一类强迫的休止,因为一个人只有洞察生活的一切,深邃幽微,才算得上彻底了解生活。正是创造的天才,需要这暂时的被迫的孤独,以便从绝望的深处,从放逐的远处,测定本人真正的使命的界限和高度。一个人如果老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世界,只是从皇帝的宝座,从象牙塔的高处,或从权力的顶峰俯视世界,那他只能看到阿谀奉承之徒的笑容和他们危险的驯服,谁要是手里老拿着一杆秤,他就会忘了自身的重量。
    一年的课程不可能让大家经历这种烈度的放逐,但自我放逐的意识有助于我们“勿望其小成,勿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于膏而希其光。”
    在知识市场上,没有人来为我们做精神食粮的FDA(食品药品监督局),除了我们自己——尽可能让自己少吃高热量、低营养、重口味的东西,多吃一些低热量、高营养、口味清淡的食品,让自己在认知上少一些虚胖,多一些健美。
    德鲁克说,我们常常高估一年的变化,而低估五年十年的变化,原因是我们常常忘了“复利”的存在。
    一年时间,我不敢高估更不敢向你承诺突飞猛进的变化。但我相信,一年时间,五十个课题,其中也许包含着小小的认知复利,这小小的复利,足以让我们一起自我刷新。
    当然,任何人都不能让别人代替自己经历自己的人生,实现认知的升级。真正的认知升级,一定要由本人经历许多真真切切的事故,这些事故的积累成为了一个人的认知故事。任何人不能代替我们自己去经历这些事故。
    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件事,通过读书,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去进行一场知识历险。我们重新看一看历史上发生过的那些认知事故,以比较简略的方式去还原那些认知故事。
    古时期,从京城到岭南得一步步走过去,很多被贬谪的官员都会死在半路。今天我们可以坐飞机过去,两个小时就能到达。虽然我们没有一步步的走过,没有亲身经历过从京城到岭南的艰辛,但我们还是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
    人类和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类有知识储存。除了自然进化,人类还有文化进化。文化进化的逻辑基础就是人类集体记忆的存储。
    我们今天读各种各样的书,了解各种各样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拟的历险,在这种历险中,初步地领略人类过去所经历过的种种认知事故和故事,这样的过程,能让我们实现快速进化,避免重新发明轮子,避免我们去犯人类可能在2000年前甚至在2500年前已经犯过的错误,避免我们沉浸在2500年前就已经被人捅破的迷梦中。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想和大家一起,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去历险,让我们哪怕是相对虚拟地发生一次又一次的认知小地震,一年以后,多多少少能够让我们的认知世界里出现一些废墟,从而在这些废墟上重建自己的认知大厦。
    另外,这50堂课也是一门植入式的经典重读课。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在特定的语境、相应的知识场景下,带着大家读你可能听说过,但一直畏惧接触的50部经典,带大家看或重看你可能看过,但可能没有真看懂的20部电影,解析你可能听说过,但一直不知其详的50个关键概念。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收藏
    收藏0
    分享
    分享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学习课程!一站搞定!
    学途无忧VIP会员群

    973849140

    周一至周日9:00-23:00

    反馈建议

    1227072433@qq.com 在线QQ咨询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学途无忧!为学习谋坦途,为会员谋福利!|网站地图